手机扫码,快速下载

今年重点地区煤炭控制不会放松

       蓝天保卫战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日前,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守护蓝天白云,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  “2018年,我国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结构持续优化。稳步推进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8.1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0%。全国淘汰10蒸吨/时以下燃煤小锅炉3万余台,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由12个增加到35个,完成散煤治理任务480万户。”上述在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信息表明,我国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工作卓有成效。  据刘炳江介绍,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8%、10.2%、10.8%;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浙江省PM2.5总体浓度已经达标。原来位于重点区域的珠三角,PM2.5浓 度持续降低,连续四年总体达标。  2019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攻坚之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薛志刚称,我国还是要改变偏煤的能源结构,以京津冀为例,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单位面积煤炭的消耗是全国的5~6倍,所以要坚持把重点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下来。  汾渭平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汾渭平原首次被提到蓝天保卫战 “主战场”的地位。  2018年6月13日,国务院颁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重点区域的划分有了新调整,达标的珠三角退出,污染仅次于京津冀的汾渭平原进入;同时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汾渭平原虽然列入了大气治理重点地区,但目前污染仍然较为严重。刘炳江在发布会上表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燃煤污染特征明显。陕西、山西是产煤大省同时也是煤炭消费大省,汾渭平原煤炭消费更集中,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近90%,远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偏重,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汾渭平原有氧化铝、焦化、钢铁、煤化工等重化工企业,企业规模偏小,装备水平较低,且多数企业尚未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比例低于京津冀水平,污染治理水平有 待提高。三是公路运输污染问题突出,重型车排放量大。汾渭平原是陕、蒙、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普遍以公路运输为主,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公路运输压力。四是特殊地形和气象条件,污染物不易扩散。  为解决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问题,提高汾渭平原治理大气污染的内生动力,我国印发实施了《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并细化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强调以燃煤污染控制为重点,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继续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首次低于60%。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煤炭消费量增长1.0%,原油消费量增长6.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7.7%,电力消费量增长8.5%。  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9.0%,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1%,上升1.3个百分点。 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显示,2019年,我国多地将进一步减少煤炭消费。河北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散煤清洁替代,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专项整治,“散乱污”企业持续动态清零。年内河北省将压减煤炭1000万吨、火电50万千瓦。  天津市2019年将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和柴油施工作业机械清洁化改造,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取暖散煤清洁化替代,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此外,贵州、甘肃、黑龙江等地都纷纷提出了煤控目标。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未来还存在较大治理空间。刘炳江表示,首先是稳步推进清洁取暖,在推进过程中,坚持统筹协调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先立后破,根据清洁能源供应量确定改造任务;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施策,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清洁取暖,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其次是运输结构调整,尤其是京津冀运输结构的调整,京津冀煤炭和铁矿石要基本上改成铁路运输。  据悉,今年采暖季过后,生态环境部将会同各地科学合理安排2019年散煤治理计划。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继续实施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今后,我国将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及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到2020年采暖季之前,平原地区要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阅读 1792 / 回复 0 / 赞 1
低日耗、高库存 煤炭需求“旺季不旺”

       为了达到今年煤炭进口总量平控目标,将煤炭煤炭供给侧改革红利保留在国内,进口煤限制政策再度收紧。  第一财经记者日前从业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分别在江苏和广州召开进口煤会议,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基本不再安排进口煤通关,个别为保障冬季供电有紧急需求的电厂,可以通过上属集团公司向发改委进行申请豁免。  另有一张广泛流传的电力企业要求不再安排进口煤的内部文件也指出:“(对于集团下属单位)所有尚未采购的进口煤能不采购就不采购,已确定采购的能推迟尽量推迟、规避风险。”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解到,目前较为确定的信息是,进口煤限制政策的时间截点是12月31日,短期内对于煤炭市场的影响有限。  “由于跟东盟及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所以进口煤限制政策并不能通过文件下发。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对海关的刚性控制。”有业内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全国煤炭(含褐煤)累计进口25204万吨,同比增加2593.3万吨,增长11.47%;均价574.75元/吨。2017年我国煤及褐煤进口总量为2.71亿吨。  这意味着,今年前十月的煤炭进口量已占去年全年煤炭进口总量的93%左右,因此为达到煤炭进口总量规模与去年持平的目标,需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  复盘近一年进口煤政策,主要经历了两度放松又两度收紧的情况。  2017年12月,进口煤限制政策暂时放松,直至2019年3月限制政策重新启动,延长了通关时间并禁止了二类口岸煤炭进口业务。2018年6月,限制政策适度放松,有电厂合同背书的进口煤正常放行。再到10月政策复收紧,重申2018年煤炭进口量不超过2017年水平。  进口政策主要根据国内供需状况机动调整,同时为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需求,调控方式也从时段性控制转为全年总量控制。而从宏观角度来看,进口煤限制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将供给侧改革的红利保留在国内,避免“一方面在去产能,另一方面又不断进口煤炭”的情况产生。  “近年来,进口煤占动力煤消费占比呈现提高趋势,沿海省份占比明显高出全国水平。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广西、浙江、上海四省一市,进口煤消费占比达40%以上。”汾渭能源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新华《在2018年中国动力煤市场供需分析及2019年展望》中指出。  但从目前沿海电厂库存及日耗情况来看,进口煤限制政策目前对于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  根据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的统计,11月26日包括浙电、上电、粤电、国电、大唐、华能在内的沿海六大电厂场存1749.67万吨,日耗合计54.85万吨,可用天数均值为31.90天,同比微降0.84%。  “尽管目前处于供暖旺季,沿海电厂的库存水平还是处于相对高位,同时日耗水平也没有达到预期的高位,主要原因在于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的电厂受到双控政策影响,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两方面。”易煤资讯研究院总监张飞龙对第一财经表示。  张飞龙指出,下游电厂库存高企的备货意愿主要基于冷冬或旺季日耗较高的预期,而目前的消费负荷以及日耗水平未达预期,在目前的库存可用天数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北方港口的采购积极性不高。  短期来看,目前相对确定的信息是进口煤限制政策的时间截点是12月31日,在上述高库存、低日耗且环保政策趋严的情况下,市场多处于观望态势,煤炭需求也“旺季不旺”。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也弱势下行,2018年11月14日至2018年11月20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70元/吨,环比下降1元/吨。  对于后市的判断,有观点认为随着进口煤限制政策的放松,或将对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由于进口问题,动力煤方面国内短期是有一定缺口的,所以对当前煤价有不小支撑作用。”一德期货煤炭分析师关大利对第一财经表示:“后期来看,明年1月进口煤方面应该是能够有所恢复的,而目前进口煤价很低,一旦放开,或将对国内市场冲击很大。”  而从明年整体供需情况看,刘新华预计,随着先进产能置换提速,动力煤供应紧张局面将继续改善;在进口限制政策方面,预计“总量平控,电厂用煤定向放松”的原则不变,根据煤炭消费市场节奏间歇性收紧或放松,预计进口量略低于今年。来源:一财网

阅读 2188 / 回复 0 / 赞 2
煤控不可放闸松动

       作为全球煤炭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中国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煤控)有三大重要意义:其一,打赢蓝天保卫战;其二,落实“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其三,履行《巴黎协定》的中国承诺。  “十三五”以来,中国减少煤炭消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在京津冀推进散煤的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的影响下,2017年入冬以来多地蓝天数量增加。实际上,中国因为煤炭消费总量下降还取得了另一项成就:2013年以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增长很快,但从2013年以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进入一个平台波动期,5年排放增量几乎为零。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也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一个高污染、高碳排放、高投入、低效率的阶段进入一个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虽然中国煤控成绩有目共睹,但煤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2013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持续下降。2017年全国煤炭消费比2013年减少了3.5%,但比2016年增长了0.4%,是2014至2016年连续三年下降后出现的首次反弹。2018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反弹更多,前9个月中国煤炭消费量约28.75亿吨,同比增长3%。增长主要来自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十三五”后期,中国进一步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面临诸多挑战。  从整体来看,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背景下,伴随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动能转换,煤炭需求没有大幅增长的空间。在清洁能源加快替代和能效提升的压力下,预计煤炭消费将在“十三五”后期进入下行通道。具体而言,虽然2016年下半年以来重点耗能行业效益水平有所回升,产量上升导致小幅煤炭消费反弹,但是产能仍然处于饱和水平,煤炭消费没有大幅反弹的基础。同时,经济新常态下,电力消费增长进入中高速区间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的煤炭消费增长是短期内各种因素叠加所致,不具备较长时期增长的可持续性。  为遏制煤炭消费反弹,建议包括煤电项目停缓建的约束不能全面放闸松动,避免大量投资搁浅。淘汰煤电落后产能需要地方“自下而上”因势利导,加快电力部门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动电力行业碳交易。防止煤化工的某些产品(如甲醇等)出现产能过剩,暂停审批煤制燃料项目(煤制油、煤制气);煤炭、钢铁去产能适时调高目标,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积极性,将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纳入去产能行业。更好地利用大气污染治理和碳强度指标的强力约束,依靠环保强有力的监管和监查体系,推动煤炭消费更快下降。来源:人民网

阅读 1654 / 回复 0 / 赞 1
正在加载,请稍后...

反馈信息

回复内容

举报内容

绑定手机号后,继续操作

6-20位字符,必须包含英文字母或数字

修改用户名和头像后,继续操作

    续费
富文本表格